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期次:第544期       查看:51

  我校政治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就是引入了实践教学。《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含义: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学形式或者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目的是在落实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的活动。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二是现实生活实际对理论的检验、修正与完善。我校政治学院所承担全校四门政治理论课,其指导思想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05方案”教材是中宣部、教育部召集全国顶尖专家撰写的,内容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状况,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如我校政治学院所组织进行的“小岗村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王稼祥纪念馆现场教学”等,均能把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主观和客观联系在一起。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政治学院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则。主体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构建要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实践活动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各门思政课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稳定性原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规范运行的迫切要求,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使实践活动的开展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普遍性原则就是要求在组织实践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面与受益面。
  政治学院在改革和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展望未来,随着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同时理论教学逐渐向适应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