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华诞共牵念·致敬吾师

期次:第580期       查看:148


  编者按:九十年弦歌不辍,桃李芬芳,九十载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赭山脚下,花津湖畔,师大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以生为本,立德树人”,韶光流转,回想在师大求学的日子,老师们那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那蔼然可亲的相处之道,那虚怀若谷的人生操行,那日复一日的声声嘱托、亲切问候,也如春日微风,轻轻拂过而记忆尤深。九十年光骄子出,光阴荏苒,毕业虽已数年,师大学子仍然不忘母校恩情,谨记恩师教诲,勤奋求学、踏实工作,在师大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恩师,给母校送来了祝福。
  刘嫣然(2004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 现任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二政治教师):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教教育学的陈义兴老师,一开始上他的课时,大家都很紧张,因为他是传说中的“四大名捕”之一,大家都传言他这一门课挂科人很多。印象中他大概50岁左右,是一个很和睦的老师,我们都不知传闻的真假,后来学期结束时,果然挂了好几位同学,他们都有些不满,又不是高中,干嘛那么认真!再后来实习的时候,陈老师带我们到无为中学实习,还请我们吃饭,与我们谈心,有同学就问他为什么那么严格,他说我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大学不是混吃混喝的地方,要不然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我记忆很深刻,现在我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理科班高考不考政治,但我也是认真的教完应该的课程,文科班更不要说了,作为高考科目,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我要对我的工作负责,我要对我的学生负责!“陈老师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周晓伟(2007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安徽医科大学党委学工部主任科员):离开母校近十年,每每闭上眼睛,回忆起导师,鼻尖总会萦绕着抹不去的丝丝书香。那是初去汤文曙先生家扑面而来的气味,在四溢的书香间,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承载着智者的求索和人生百态。先生为人豁达,平易近人,治学尤为严谨。记得自己曾为了应付考试随意提交了一篇文章想草草了事。当天下午,就被老师喊至家中,一字一句的为我修改语句标点,并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做学问就是做人,做人可以随心但不可随性。”其情也真,其言也善,这让平时读书总是敷衍马虎的我对求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思考。转眼至今,我自己也在从事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被琐事缠身想偷懒时,总会浮现先生瘦弱却挺拔的身影,他的眼神温暖而通透心灵,他的教诲真切而照耀前方。轻装上阵,嘴角微扬,我也像当年老师告诉我那样告诫我的学生,同时提醒自己,“做学问就是做
人,做人可以随心但不可随性。”
  汪龙存(2004级语文教育硕士现任肥东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司马光曾说:“经师易遇,人师难得。”我有幸在 2005 年遇上了孔令达先生。那是我在安徽师范大学进修学习的第二年,根据个人专业兴趣我选择了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研究,当时还是师大文学院的副院长的孔老师只带了三个学生。院里工作事务繁忙,还要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但是他对我们的学习指导丝毫没有落下,经常在周末放弃休息,有时利用晚上空余时间给我们进行论文指导,从论文结构安排到内容选择编排,甚至论文语段的遣词造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是要求准确到位,真可谓手把手帮我们修改论文,每次孔老师都用红笔给我的论文做修改和批注,我的论文先后修改不下二十次,孔老师给我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开列具体书单,经过反复斟酌、删繁就简,由原来的十万多字最后定稿为六万多字。孔老师严谨治学的师德风范让我永生难忘。他不仅在学业上对我们要求严格,而且在生活上对我们也是关怀备至。我们离家在外求学总有不方便的时候,记得有次我因受凉重感冒发高烧到医院输液,孔老师知道后特地让师母给我送去可口美味的青菜肉丝面条,至今都记得那碗关爱满满的暖心面的味道。身为老师的我,每每想起在师大学习的那段时光,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其实,成人进修完全可以由自己独立完成学业,像孔老师这样如此敬业负责的好老师,真是令人敬仰膜拜!正是因为孔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严厉监督,我的硕士毕业论文 《高中语言文字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获优秀硕士论文,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社会实践类论文评比。现在想来,孔老师的学术风范给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他的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是我今后教学生涯的无价之宝。选择了安徽师范大学是我的幸运;遇见了孔老师更是我的幸福,人生难得受教于如此名师和恩师,此生足矣!高山仰止恩师情,景行行止伴永远。
  詹星(2009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 现任宣城市第二中学政教处主任 宣城市宣州区团委副书记):因为母校,我成为了一名站在三尺讲台的中学老师。在师大,每一堂教师基本功课,每一次教师技能大赛,每一次说课比赛的学习准备,让我成为了一名学生眼中能站稳讲台、扎根教学、用心钻研的老师。如今人到中年,我始终感恩母校的培养,热爱教育,对“教师”这个职业始终满怀崇敬。
  因为母校,我成为学校大德育改革坚定的开拓者。在师大,母校“厚德 重教 博学 笃行”的校训时刻影响着我,我对教师、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走上工作岗位后,尤其走上行政岗位,分管德育工作,我总在思考母校校训“厚德”的深刻寓意,现在,我坚定地站在学校“大德育”改革的最前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因为母校,我自信的出现在各种宣传平台,为正能量代言。在师大的四年,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各种平台,在各种社团的演讲、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的口才得到锻炼,我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我的理论素养得以提高,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我承担了教体系统多次活动的组织、主持工作,也成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各种平台的理论宣讲骨干。
  母校90年华诞,作为一名师大人,做好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为教育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我想这是我献给母校最好的礼物!
  冯李华(2014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 现任职于 《新安晚报》 时政部):2010年到2014年,我在师大新闻系度过了四年美好的大学时光。在师大,花津湖畔杨柳依依,时光静好;在师大,赭山上下绿荫环绕,岁月温柔……回忆起来,师大有很多难忘的点滴,尤其是新闻系可爱的老师们。毕业后,常保持联系的是我们的系主任马梅老师。我们都喜欢亲切的叫她“马博士”,一方面能体现她的学识渊博,一方面也透着我们对她的喜爱和尊敬。马老师是我们2010级新闻系的班主任,作为我们的老师,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她都时刻关注着我们的动态。工作在哪?结婚与否?过的咋样?……微信里,电话中,总有马老师的亲切问候。每次和马老师交流,都会想起她当年在课堂上认真授课的一颦一笑,她还时常亲自用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十分敬业。去年,我换了工作回到合肥,还有幸和马老师见了一面。我觉得师生情大抵如此,毕业后还能互相牵挂,彼此关心。四年求学的经历中,有幸我所接触的新闻系的老师都是极富有人格魅力的,如泉泉老师、老翟、沈院长……离校多年,在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祝愿新闻系的老师们工作顺利,一切安好。
  师者何以为师?教其知识,并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师大教风代代相传,培养的优秀教师在岗位上各司其职。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无论师大学子走向何方,师恩永不忘!